2025年4月5日起,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%基准关税,对欧盟等逆差国最高加征20%对等关税。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在原有的20%关税基础上,征收34%的新关税,对额外面临更高对等关税的商品,将从4月9日起落实新的关税税率等。
虽然半导体产品在此轮关税新政中被豁免,但毫无疑问,特朗普的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对全球AI算力的发展,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。中国进行反制,4月4日,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,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,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,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%关税,其中包括GPU等算力产品。此外,美国实施的“对等关税”政策对全球AI算力产业产生了多维度影响,涉及供应链成本、技术自主化、产业链布局及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。

关税政策的核心内容与 AI 产业的关联性
AI 产业高度依赖进口芯片(如英伟达 A100、H100)、精密传感器、云计算设备等关键部件。以英伟达 GPU 为例,其产品占据全球 AI 训练芯片市场 80% 以上份额,而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已导致国内企业算力获取成本上升 30% 以上。此外,数据中心设备进口成本激增(如服务器、存储设备),进一步推高 AI 基础设施建设费用。
硬件设备涨价:美国AI数据中心依赖中国进口的服务器、芯片等关键设备,54%关税直接推高建设成本。
电力设备跟涨:变压器、电缆等电力基础设施价格涨幅达6-9%,数据中心运营成本激增。
项目延期风险:谷歌、Meta等科技巨头的千亿级AI基建计划可能因成本超支而推迟。
半导体关税加码:中国是全球芯片制造关键环节,高关税导致美国AI企业采购成本上升。
替代供应链未成熟:越南、印度等“中国替代市场”同样面临高关税,短期难解燃眉之急。
AI模型训练延迟:OpenAI、Anthropic等公司可能因芯片短缺放缓GPT-5等大模型研发。
供应链重构:国产替代加速与区域化布局
1.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窗口期
国内 AI 公司加速自主研发,突破 “卡脖子” 技术。华为昇腾芯片(如昇腾 910)性能已接近英伟达 A100,成本降低 30%,并在 2024 年实现国产替代率超 30%。芯擎科技研发的 “星辰一号” 自动驾驶芯片,在 CPU 性能、AI 算力等指标上全面超越国际主流产品,预计 2025 年量产。
2.供应链区域化与海外设厂
为规避关税,企业加速在东南亚、欧洲等地布局生产基地。例如,商汤科技在日本推出 “元萝卜 AI 下棋机器人”,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;迈瑞医疗收购德国 DiaSys,依托欧洲基地缩短交货周期 40%。
3.政策支持与生态协同
国家 “十四五” 规划明确支持 AI 核心技术突破,北京市发布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计划,推动大模型应用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。深圳、上海等地设立专项基金,支持企业研发国产芯片和算法框架。

算力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
面对硬件获取受限,中国企业通过云计算、边缘计算等技术构建分布式算力网络,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。AI算力租赁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,成为行业新增长点。
混合架构崛起:头部企业采用“核心自建+边缘租赁”模式平衡控制力与灵活性。
绿色算力革命:液冷技术使租赁算力PUE值降至1.1以下,契合ESG趋势。
算力网络化:全国一体化调度体系打破地域限制,西部风电为东部AI供能。
异构计算普及:CPU+GPU+ASIC多元架构成为租赁标配,满足多样化需求。
智启云川AI算力市场通过灵活的资源分配和按需付费模式,为用户提供GPU算力资源租赁服务。主要服务于需要进行大量计算任务的人工智能领域,尤其是模型训练、推理及微调。